联系我们 English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

学习园

学习园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学习园 >> 正文
走出生活中的法律误区
发布时间:2011-01-08 13:45:12        文章来源:       


    我国已进入第五个五年普法规划的实施阶段,公民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,学法、守法、用法之风逐步树立。但是,实际生活中不难发现,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,人们对法律的认识还存在着种种误区,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。
    误区之一:“法不责众”
    “法不责众”是人们思想观念中较为根深蒂固的一种错误认识,他们认为,如果违法的人数多了,法律的尺度就能放宽,甚至不追究他们的责任。在这种错误认识的驱使下,有些违法行为就是成群结伙干的,如一些村委会长期拖欠债务,一旦法院来强制执行,个别村领导便以“法不责众”为由来唆使群众进行阻拦、闹事,甚至煽动群众集体上访。实际上,法律不会因为违法者人数极少而严加惩处,也决不会因为违法者人数众多而放宽尺度,更不可能不予处罚。
    误区之二:“父债子还”
    “父债子还”是一种陈规陋习。我国《继承法》从根本上铲除了“父债子还”存在的社会经济根源,规定继承人可以依自己的意愿自主地决定是接受继承还是放弃继承。如果“父”遗留下来的债务超过遗产,“子”完全可以选择放弃继承从而不必替“父”偿还债务。即使“子”选择了接受继承,他也只以继承的遗产为限对“父”生前所欠债务负偿还责任。在“子”用“父”遗留的全部财产来偿还债务后,无论债务是否已清偿完毕,“子”都没有法律义务用自己所有的财产来继续清偿,除非他自愿偿还。
    误区之三:“欠债还钱,天经地义”
    “欠债还钱,天经地义”在老百姓心中已是不容置疑的道理,欠债哪有不还钱的?但在法律上,“欠债”还真有不还的时候。我国《民法通则》规定了诉讼时效,也就是说,向人民法院请示保护权利是有期限的,一般情况下,期限是2年,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,但是,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,人民法院则不予保护。《民事诉讼法》也规定了申请执行期限,双方或一方是公民的,申请执行期限为一年,双方都是单位的,申请执行期限为六个月,这就要求人们,当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,不要盲目等待债务人还钱,要及时向人民法院起诉,人民法院判决或调解后,债务人不在法律文书确定的期限内偿还债务的,不要被其花言巧语所骗,要及时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。一旦超过了诉讼时效和申请执行期限,除非债务人自愿偿还,否则法律也爱莫能助。
    误区之四:“有理走遍天下”
    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《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》中规定,法院受理案件后,要向各方当事人送达举证通知书,并在该通知书中载明根据案情所指定的不少于30日的举证期限,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证据的,法院则不再组织质证。而没经过质证的证据材料,法律是不会认定的,那么,相应的“事实”也就得不到法律的认定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,“有理”未必能“走遍天下”。 (姜玉芳辑)


上一条:四公司结合实际狠抓职工培训

下一条:家中什么地方最危险

版权所有:陕西化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

技术支持:陕西化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宣传部

陕ICP备06010728号-1 推荐使用1024*768分辨率浏览